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
正文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编号:SKL-2023-2579
引言
新时期以来,以城市群为主要形式的发展形态,已逐步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进“中部崛起”,国家出台了“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原城市群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与保证。中原城市群作为中原经济发展核心,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中原经济崛起中所发挥的作用,对于促进生态环境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原城市群空间布局
中原都市圈位于中国的中东部,属于中原区域,土地总面积28.7,000平方千米,以河南省为主。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安徽等5个省份,辐射全国30个城市,包括洛阳,新乡,邢台等。
(一)郑州大都市区
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在中原区域要以郑州为中心城市,加快郑州空港综合实验区、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建设速度,增强我国中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和综合交通枢纽的作用,增强各地区之间的资源集成水平。积极推动郑州和开封、新乡和焦作的深入融合,加速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区,深化与洛阳、平顶山和漯河的联系。
(二)主要发展轴带
以郑州作为“米”字形交通网络的中心,辐射带动周围城市,促进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联动发展,构建合理的现代城市和产业集群。
(1)沿陇海发展主轴
发挥陆桥公路优势,促进“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作用,增强运城和菏泽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形成电子信息、能源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
(2)沿京广发展主轴
依托京广公路,以郑州为核心,辐射邢台、新乡和信阳等区域,加快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行业集聚,形成贯通京津冀和长江中游的小型城镇群。
(3)济南—郑州—重庆发展轴
以郑(州)济(南)、万(州)高速铁路为基础,加速建设综合运输线路,并以此为中心,向聊城、平顶山和南阳以及周围的中小城市进行辐射,使之成为连接成渝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市发展地带。
(4)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
加快推进郑(州)合肥(肥)、郑(州)太(原)高铁及省际间高速公路等项目,推进长治、晋城和周口等地的“扩围”,在长江三角地区建立起一条“联动”的工业集群。
(三)城镇协同发展区
打破省际间的地理屏障,相邻省市要强化区域间的合作和交流,加快建设区域内的高速公路,优化行业的分工和协同,促进各个领域的资源共享,形成新的发展增长点和开放空间。
二、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现状分析
鉴于中原地区不同的创新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和发展特征,需要从整体上对其进行科学评价。
(一)协同创新投入方面
企业间的合作投资是企业间合作创新的前提,协同创新的最终效果上起着关键性作用。该方面选取从事教育人员占比和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两个指标。
中原城市圈整体上增加了对本地区的联合创新投入,但不同区域间的协作创新资源分布不均,其发展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地区间的人才交流体制也需要更加完善。
(二)协同创新产出方面
在合作创新的产出中,选择了两个衡量指标:一是国内专利授权数量,二是限额以上工业企业数量。首先,从技术创新的实际运用层面,可以从我国的专利授权与发明的数量两个维度,来体现研发的研发活动。从合作创新的角度看,中原的区域合作创新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各个区域之间的合作创新水平还不平衡,差异很大。
而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要表征的企业,则是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体现。2019年,中原地区18个省份的18个城镇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2018年都要高,并且都是正值。在中原城市群区域内,郑州市的工业发展速度依然是全国第一,其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协同创新环境方面
在合作创新环境中,选择了两个衡量的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研发组织数量。中原地区在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虽有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有较大的距离。
三、提升中原城市群创新协同创新能力的对策
在中原区域合作创新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中原大都市区内部的大城市很难做到协同发展,究其根源,是由于地域上存在着明显的行政壁垒。在国家层面,应根据各自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实现区域内的资源共享。
(二)加大资金投入,培育协同创新主体
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可以通过增加资本投资和培养创新主体的方式来集聚人才。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队伍和微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三)优化协同创新格局,建设区域创新高地
中原区域合作的核心是郑州区域内的区域经济合作,既注重城市之间的资源共享,形成区域内各区域间的紧密联系与分工。在关键技术、标准及产业协同上,努力打造一大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独立创新平台;二是通过郑洛新区域合作,将河南东西部科技力量进行有效的融合,构筑郑汴“双创”,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区域合作的制度和政策。
(四)完善协同机制,优化产业布局
中原各大城市间的交流与协作尚显不足,为推动各大城市间的交流与发展,还有待于不断深化与完善。一是推动主要都市产业重组,加强都市间产业的相互补充;二是推动整合市场、整合基础建设。三是郑州继续推进“1+4”大都市区协同发展,通过对现有产业集群的转型与提升,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具有特色的产业集聚高地。在此基础上,应引导各地政府借助产业集群这个重大平台,对企业之间的合作进行探讨,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结束语
当地政府应该在现有的绿色发展的前提下,积极增强对区域一体化整合发展的认知,明确自己和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首先,建立地方政府之间的工作协作机制,要立足于地区的总体长期发展,在政策、资金、技术、环境等方面进行磋商,增强在问题解决方面的信息沟通与有效衔接。其次,研究基于区域差别的制度创新与支撑性政策推进,兼顾区域间的差异性,构建完善的一体化协同推进、共建共享的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 京津冀地区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与土地空间演化[J]. 陈水英.生态经济,2018(03)
[2] 中原城市群融合发展的机制与对策[J]. 吴国玺;刘培;王丽娜.决策探索(下),2018(02)
[3] 城市群、产业集群与开发区互动发展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 唐承丽;吴艳;周国华.地理研究,2018(02)
[4]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创新产出的空间集聚及其溢出效应[J]. 刘鉴;杨青山;江孝君;张郁.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02)
[5]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城市群旅游空间网络结构研究[J]. 王莉莉;肖雯雯.经济问题,2018(02)
[6] 中国城市群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GMM方法[J]. 方远平;唐瑶;陈宏洋;毕斗斗.经济问题探索,2018(02)
[7] 智慧城市群建设背景下中心城市智慧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武汉为例[J]. 丛晓男;庄立.城市,2018(01)
[8] 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王明;刘月颖.特区经济,2018(01)
[9] 我国城市群的基本特征、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路(下)[J]. 高国力;李天健;孙文迁.中国发展观察,2018(02)
[10] 主动对接式区域合作:长三角区域治理新模式的复合动力与机制创新[J]. 唐亚林;于迎.理论探讨,201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