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时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路径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王印坤

汶上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山东省济宁市 272500

摘要

在当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建设全面展开的背景下,要秉持五大发展理念,从更广阔的视角、更高的层次出发,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土地政策,能有效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相关的土地政策,避免出现土地资源被滥用。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体制,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保护

正文


引言:

土地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土地运用转变系统在性能和在结构上是繁杂的,也是基本国情,准确把握和利用好土地资源,能有效解决我国人口众多,土地可用资源少,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随着人们不断要求和增长的土地制约性难题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难题与土地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密不可分,而生态环境安全制约了人类经济的有效可持续发展。伴随着工业化和科技的高效发展,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不断强化对土地的需求,从而导致了地球上的气候变化,使其数量大幅度下降。在目前的阶段,我国正面对着人口众多、土地活动扩张、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等一系列的现状难题,特别是面临自然资源骤减、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全球生态环境转变。关注土地运用转变是剖析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和环境因素压力之下可能出现的发展趋势,还可以基本上把握敏感生态环境的建立特点,从而为自然环境复建及施工修复全过程带来了根据。

1土地资源保护利用面临的挑战

1.1资源数量逼近保护红线

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粮食贸易垄断呈现升级态势,全球极端气候灾害和疫情频发增加粮食进口不确定性,因此必须保障住一定水平的粮食生产能力。从耕地供给看,我国“非农化”“非粮化”“占优补劣”现象屡禁不止,持续挤占粮食生产空间,严重威胁着粮食安全的根基。据国土资源“三调”与“二调”数据比较来看,过去十年间,全国耕地减少1.13亿亩。2009—2019年,全国有2.29亿亩耕地流向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地类,有0.63亿亩耕地流向建设用地。另有大面积耕地被挖成鱼塘、虾池、荷花塘,或改种其它非粮食作物。此外,部分地区存在将城镇与道路周边优质耕地调出永久基本农田,用低等级耕地补充耕地数量等做法。这些因素增加突破18亿亩耕地红线的风险。

1.2资源空间格局变迁影响农业综合产能

近年来,城镇化、工业化成为耕地减少的主要推动因素,对耕地面积的影响包括,一是大量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二是实施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导致大规模土地被开发、整治和复垦为耕地,而这些耕地质量有待提升。根据国土资源“三调”与“二调”数据比较来看,我国南方长江中下游区和华南区的耕地面积已经普遍大幅度减少,而这些地区水热资源丰富,农作物耕作制度为两至三熟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2009—2019年,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耕地面积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增长最为突出,增幅区间为130~230万公顷。虽然北方部分地区大量非耕地转化为耕地,但是北方区域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为一年一熟耕作制度,持续高强度开发利用会影响耕地生产能力。因此,虽然数据表明我国耕地总面积变化不大,但是耕地北移的格局导致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总体呈现下降态势。

1.3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

尽管我国国土面积广大,种类繁多,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国土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极不平衡。一是在地域上的不平衡;秦岭以北,淮河以北,旱地较多。而南方,则是盛产稻米的地方[1]。西部、西北地区降水较少,属干旱、半干旱、高寒冷的区域,耕地资源稀缺。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全年雨水充沛,属湿润半湿润气候,可耕种土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90%以上。二是耕地的品质分布很不平衡。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多数地方土壤肥力偏低,灌溉条件差,无法提供足够的水源。四川盆地,长江中游,东北平原等地土壤条件比较好,是一个适合耕作的地方。

2新时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路径

2.1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监控系统

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控和预警工作。运用“3S”技术,通过对已有的生态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控,以增强监控的精确度、实时性;将农、林、水、土等各个行业的生态环境安全监控网络进行整合,使生态安全的信息资源达到共享的目的。建立起健全的工程防险除险、地质灾害和火灾震灾等生态安全系统,要能在第一时间发现警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和降低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失。

2.2优化配置土地生态资源

土地资源关系密切,在考虑到一些地区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以山区、盆地、丘陵区为主体,以生态系统为依托,以人为本,以区域为单位,以区域生态系统为中心,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区域土地生态系统为核心,围绕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两个关键环节,以“三个一”为核心,以“一”为主线,将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安全保障与生态系统的构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实现生态系统的全面提升。对城镇的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对人口、经济、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根据每个地方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构建出一种新型的城镇综合体系,强化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强化对生态安全环境的保护与保护,使其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2]。采取“生态经济型”的发展方式,既要增强其生态效益,又要促进其经济效益,在整体上提升工业发展的层次,倡导林草结合、林果结合、农牧结合,大力发展立体农业。对其进行优化,逐渐将水沙流失、土壤侵蚀等区转变为经济作物区,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土壤资源的潜在价值,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从而更好地维持其生态机能。

2.3加强对人口增长的保护和对环境的保护

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区域,存在着严重的人地矛盾。与此同时,环境脆弱地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所占的比例较高,他们的土地生态资源安全意识较差,这就造成了对有限的环境资源进行盲目的开发,并加速了环境恶化的速度[3]。所以,要增强人民对资源有限和生态安全的认识,要提升生态脆弱地区人民的自我素质,要宣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要唤醒人民的危机感。

2.4实施法律政策

根据《环境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区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结合的水土保持现状,提出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对森林资源造成的损害,如:毁林烧山、乱伐、乱开垦、过度放牧、毁林造地等,均应予以惩处和补偿。对水污染治理和土地利用,实行“污染者付费,受益者赔偿”的原则[4]。在对矿产和其他资源进行开采时,采取“谁开采,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方针,以强化对投资人修复和治理生态安全环境的约束。所以,通过建立健全的法规、法规、规范等手段来约束人们的愚昧行为,从而达到维护国土资源、维护国土环境的目的。

结束语:

土地是社会经济的构成要素之一,同时又是生产要素之一,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础,我国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基于此,我国土地资源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各种土地资源有待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陶丹丹,杨怡倩. 生态经济视野下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J]. 中国集体经济,2022,(33):4-6.

[2]张明,陈菊兰,巫华秀. 土地资源管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内蒙古煤炭经济,2021,(24):59-61.

[3]蒋鸥. 基于生态足迹的湄潭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4):18-19+42.

[4]陈东海. 土地整治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 房地产世界,2020,(23):119-1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