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实原则下文学翻译中的意境重现——以戴欢《瓦尔登湖》的汉译为例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陈越央

湖州交通学校 313000

摘要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于瓦尔登湖畔隐居的记录,以散文形式讲述了作者两年多时间里亲近自然、感悟人生的奇异经历。因其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等特点,被引进以来,多名译者为其呈现了各具特色的译本。本文以《瓦尔登湖》戴欢的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忠实原则下,如何通过翻译策略的调整和用词风格选择更有效地重现原文意境。


关键词

《瓦尔登湖》,翻译策略,意境重现,文学翻译,忠实原则

正文


                               Abstract

Walden Lake is a record of the American author Henry David Thoreau's seclusion on the shore of Walden Lake. In the form of prose, it describes the author's special experience of being close to nature and perceiving life for more than two years. Because of its distinctive themes, rich content and profound meaning, dozens of translators have translated Walden Lake since it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and each translation has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This paper takes Dai Huan'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Walden Lak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discusses how to reproduc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ore effectively through the adjustment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choice of word style under the principle of faithfulness.

Key Words: Walden Lake; reproduction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translation strategy; literature translation, principle of faithfulness

 

 

 

 

1.引言

茅盾先生说过“文学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境界传达出来,使读者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茅盾,1984:10)。在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时,不仅要如实表达内容,捕捉文字韵律,更要传达作品所含的氛围,即意境的重现。意境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美学概念。《辞海》中的解释是:“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汉英两种语言的异质性特征,在语言表层表现为语音、文字和句法系统等结构形式和分布形式在语言中层表现为特定语言的表现法,比如重意合还是重形合在语言深层表现为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刘宓庆,1996:372-373)。这种差异性导致审美心理也不尽相同,在翻译时意境的重现非易事不仅需要译者对语言的娴熟运用,更需要深入理解原作蕴含的情感、哲学或文化内涵。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经典作品,记录了他在瓦尔登湖隐居的经历。自引入中国以来,已有多名译者对进行了翻译,这些译本都独具特色,不仅丰富了作品的传播,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角度的感悟本文选择戴欢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对环境描写、修辞手法、句式和用词等三个要素的处理方式,旨在探讨更可行的文学翻译意境再现方法

 

2. 戴欢译例子分析

本文选择了戴欢译本中的一些典型例子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以揭示译者在意境再现方面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

2.1 重现生动的景物描写

《瓦尔登湖》所用语言词汇丰富 、匠心独具。当一种语言环境中产生的文学作品被移植到另一种语言环境中去时,为了使接受者产生与原作同样的艺术效果,译者就必须在译语环境中找到能调动和激发接受者产生相同或相似联想的手段”(谢天振,1999:131)。翻译不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更是一场跨文化的艺术表达。  为了让读者获得相似的审美体验,译者需巧妙地选择语言元素,灵活选词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戴欢在坚持忠实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两种语言表达习惯上的差异,灵活运用词汇,既巧妙地避免了译文出现或艰深晦涩难以理解或过于直白毫无美感的尴尬,又重现了瓦尔登湖的曼妙景色。

1 …or sometimes dragging sixty feet of line about the pond as I drifted in the gentle night breeze, now and then feeling a slight vibration along it, indicative of some life prowling about its extremity, of dull uncertain blundering purpose there, and slow to make up its mind.

戴译:或者有时候,我乘着夜间轻柔的微风在湖上漂流,小船后头拖上六十英尺的长线,时不时感到钓线在轻轻抖动,表明一个生命正在那端觅食,浑然摸不清楚在那个愣头愣脑的玩意儿的目的何在,所以也不能立时让自己拿主意。

原文描述了作者夜晚乘着微风湖上垂钓的情景,文中“dull uncertain blundering purpose”这个表达,“dull”有“迟钝的、无趣的、阴暗的”等含义语境,梭罗对小鱼是戏谑和喜欢戴欢将其译为“愣头愣脑”。除此之外,戴欢还进行了意译处理,加了“玩意儿”这个名词,通过“愣头愣脑玩意儿”这个表达,梭罗的“乐”,小鱼的“憨”跃然纸上。这种情趣盎然的描写使读者感同身受夜晚湖畔垂钓的快意,也呼应了原文中对小鱼的戏谑态度不仅传达了原文的情感,也注入了更多生动活泼的元素。因此,选择合适的用词,可以更好地展现原作情绪。

2.2 重现丰富的修辞手法

保持原意境的前提下,如何巧妙地翻译修辞手法是一项挑战。《瓦尔登湖》中修辞形式多样,包括明喻、拟人、双关、反讽等。戴欢翻译时灵活运用策略,对可直接转化的修辞采取直译,对不可直接转化的修辞采取意译确保译文保持忠实性和可读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意境。以下将通过分析两个典型例子,来探讨翻译策略。

1In warm evenings I frequently sat in the boat playing the flute, and saw the perch, which I seem to have charmed, hovering around me, and the moon travelling over the ribbed bottom, which was strewed with the wrecks of the forest.

戴译:在暖洋洋的傍晚时分,我常在小船上吹笛子,看见鲈鱼一直在我周遭游来游去,仿佛被我的笛声迷住似的。月光在螺纹条状的湖底徐缓移动,湖底山林的残缺倒影隐约可见。

原文中包含了拟人及明喻的修辞手法,通过鱼儿及月光两个意象刻画了鱼翔浅底、月光浮动的奇妙景致。第一处修辞直接转化,保留了拟人的特色,将“which I seem to have charmed”直译为“似乎被我的笛声迷住似的”。第二处修辞“and the moon travelling over the ribbed bottom”如直译为“月光在螺纹条状的湖底移动”略显苍白。戴欢作了修辞增补,加了徐缓二字,映照了原文悠然意境,实现了深层次的对等。所以根据原文意境,选取直译或意译,更好地呈现了原文修辞,并传递原文意境。

2...As long as Eternal justice reigns, not one innocent huckleberry can be transported thither from the country's hills.

戴译…只要正义一直主宰天地,那么就不会有一颗圣洁的浆果能从野外的山上进入大都会。

原文中的...not one innocent huckleberry can be transported thither from the country's hills采用了反讽的修辞手法。梭罗通过这种反讽表达了对都市居民不亲近自然、无法领略自然之美的嘲讽。原文中的“innocent”指的是“无辜的、天真的、清白的”,直译为“清白的浆果”显得生硬且牵强。戴欢意译为“圣洁的浆果”突显了讽刺的意味,传达了梭罗对大自然的热爱。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对作者意图的忠实,灵活运用策略,是确保译文表达通畅且具有原作情感的重要因素

2.3 重现多样的句式特点

句式结构与作品意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瓦尔登湖》是以日记为基础创作的,句式结构多样。对可直译的句子,戴欢采用了直接翻译的方式,在句式结构及文字内容上与尽量原文保持一致对复杂的长难句,戴欢采用了意译的方法,把原作中的词语、词组以及分句先转化成汉语的词组或分句,再将词组及分句以忠实原则及汉语逻辑为基础,以意合的形式重组。这么做既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又可以体现意境。下文将以两个例子分析如何运用不同翻译策略,重现原文句式多样的特点。

  1As i have said , i do not purpose to write an ode to dejection, but to brag as lustily as chanticleer in the morning ,standing on his roost, if only to wake my neighbors up.

戴译 我已经说过,我不想作一首沮丧的颂歌,可是我要像黎明时站在栖木上的金鸡一样,放声啼叫,即使我这样做不过是为了咦醒我的邻人罢了。

原文现在分词standing on his roost表伴随,是做brag as lustily as chanticleer的伴随。对于这个句子,戴欢进行了转译,翻译成了站在栖木上的金鸡,以意合的形式重组句子,译文更加流畅。

2It is a mirror which no stone can crack, whose quicksilver will never wear off, whose gilding Nature will continually repairs; no storms, no dust, can dim its surface ever fresh.

戴译:这天地间的镜鉴,不会为石所击碎;它的水银永远擦拭不掉,历久弥新;它的外框花饰,总被大地辛勤更换。风暴、灰垢无法使它清新姣好的面容蒙羞。

原文是个复杂长句,如果不做句式结构调整,会显得过于冗长。戴欢将一个复合句拆成两个句子,第一个句子描写外观,第二个句子强调任何外因都无法使瓦尔登湖的美丽褪色半分。这一拆译策略避免了冗长复杂的句式,也让描写更富有层次感,在保留原文信息的同时,更符合中文表达的简洁性和清晰度,更能使目标语读者领略作者意图,既实现功能对等,又再现原作意境。

3.总结  

文学翻译中意境的传递对再现原文风格起着重要作用(朱振武,2018:26)分析戴的翻译策略,可以得出一些规律首先,对于景物描写,应当挖掘并运用丰富的语言资源,以贴切的形容词呈现原文画面,确保读者能感受到原作意境。其次,对于修辞手法,译者需审时度势,可直译部分应保留原文修辞特色,而对于不易转化的修辞手法,可以进行意译,使译文更贴合目标语读者的理解习惯。最后,在处理句式特点时,译者可以根据目标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适度调整句子结构,以确保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度。

                             

 

 

 

 

 

 

 

 

 

 

 

 

 

 

 

 

 

 

 参考文献

[1] Thoreau HD.Walden.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M]2013.

[2]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戴欢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3]朱振武.忠实原则下的灵活与灵动以安德鲁.琼斯《许三观卖血记》的英译为例[J]2008,19-26.

[4]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1984.翻译研究论文集(1983-1984)[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 刘宓庆.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