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窑的剪纸贴画艺术 以宋代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剪纸贴花三凤纹碗;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传统与现代
正文
一、吉州窑
(一)简介
吉州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极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汉民族艺术特色。作为江南地区(江西吉安)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宋时与定、磁、钧、耀、建窑齐名,极负盛誉,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吉州窑在历史上曾经辉煌灿烂,一度使永和成为与汉口和佛山齐名的"天下三镇之一"。吉州窑窑址分布在赣江两岸数十公里范围内,主窑场有彭家窑、永和窑、临江窑、吴家窑等。其中,永和窑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在这里出土了被称为黑釉奇葩的剪纸贴花、木叶天目瓷和江西最早的彩绘瓷。吉州窑丰富的烧瓷经验和名工巧匠对江西地区瓷业的发展提高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
瓷器剪纸贴花工艺始创于唐代,其与当时流行的薄片饰物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宋代吉州窑的同类装饰并不同源。宋代吉州窑瓷器上的剪纸贴花主要是受该地区发达的纺织印染、造纸刻书,乃至剪纸业的影响而来的,风格独特,其中一些特殊的宗教纹样则是为该地区的宗教机构设计烧制的。吉州窑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民间窑场,其产品以装饰手法的丰富多样而别具特色,黑釉剪纸贴花工艺即是其中代表性的一种。
(二)地理位置
吉州窑位于江西吉安市永和镇境内,滨临赣江,上溯赣州,下达南昌,浅山丛林绵亘数十里,拥有丰富的原料和燃料,交通条件极为便利。吉州窑在当时"海宇清宁"的环境下,在邻近的丰城洪州窑、新干塔下窑、临川白浒窑、永丰山口窑和赣州七里镇窑等的相互促进下得到飞速发展。宋代元丰年间,已是"民物繁庶,舟车辐辏"的"天下三镇"之一的瓷城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吉州窑的工匠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一双巧手,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泥块、纸张等简易材料,创造出了具有浓郁乡土气息、风格独特的剪纸工艺,这种剪纸贴花装饰瓷,给人以古朴自然的韵味,形成了吉州窑瓷器独具一格的淳朴风格,并使民间瓷器放出异彩。
二、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纹案——以宋代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为例
(一)宋代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样式
该器皿高6.8cm,口径16.4cm,足径4.9cm。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体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黄褐色釉随意点洒成大小不一的斑点。碗心微凸,饰梅花一朵,内壁上饰三只凤凰,似在相逐飞舞。该器件属于茶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吉州窑工匠运用民间剪纸的手法,把凤凰灵动飘逸的形象生动传神地展现在这件瓷碗上,新颖别致,极具图案装饰效果,展现了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瓷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审美价值。(图1)
(二)剪纸贴花纹样
剪纸艺术是我国民间文化中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拥有悠久的历史。当剪纸的丰富花样移植于瓷器的装饰上时,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陶瓷装饰技法,故该类瓷器也称为剪纸贴花瓷。我国剪纸贴花瓷器,初创于唐代,兴盛于宋代,而以吉州窑的黑釉剪纸贴花盏最负盛名,并为其所独创。吉州窑是民间窑场,没有过多的清规戒律,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窑工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不受工具、比例等限制,大胆创新。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纹样便借此应运而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并成为了吉州窑中名扬四海的装饰技法。
吉州窑的黑釉剪纸贴花工艺,是民族传统剪纸与制瓷技艺的结合。在剪纸艺术盛行的永和镇,妇女也参与到了制瓷活动中,其大多参加彩绘、施釉等轻劳力的工作,擅长剪纸工艺的妇女便把剪纸从“女红”融汇到了陶瓷装饰中,创造出了赋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剪纸贴花工艺。
正是由于受到民间市井生活以及“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影响,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瓷器的纹样取于民间而融于自然。其以动物纹、植物纹为主。梅花被誉为喜庆之花,寓吉祥喜庆之意。植物纹乃以梅花居多(图2),次之为桂花纹、水仙花纹、竹纹等等。其表现手法多为写实,组合形式更是包罗万象,生发出的是盎然的意趣,展现出的是一种灵动的空间感。
不同于植物纹写实的表现手法,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装饰中的动物纹样表现手法则更为夸张,多以龙、凤为主(图3)。龙,鳞虫之长。有庆丰年、祈吉祥之意。凤,神鸟也。象征着“鸾凤和鸣”寓意夫妻和谐,幸福美满。碗盏的纹样均饰于器内炉、钵的纹样则饰于器腹的明显部位。如该宋代吉州窑黑釉剪纸三凤纹碗,其盏壁内的三凤造型生动而夸张,具有流畅的动态感。画面整体与盏碗的圆弧形轮廓相互协调,对称、均匀的处理手法,三点或四点的匀称布局(图4),更是给予观者现极大的想象空间,犹如浩瀚的苍穹之下正在飞舞盘旋的三只神鸟,体现了百姓生活安定、和谐的美好夙愿,直接反映了民间的生活烙印。除此之外,剪纸贴花瓷器上还出现了较为罕见的文字纹样, 以吉祥寓意的文字为主。有压印、彩书"吉"、"记"、"福"或剪纸"金玉满堂"、"长命富贵"和"福寿康宁"等,表达了民间习俗和向往美好康乐的愿望。吉州窑匠师们把传统的、民间喜闻乐见的剪纸,成功移植到黑釉陶瓷上,从而赋予沉闷单调的黑瓷以民间艺术之美,这是吉州窑的一大创新。
(图1)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图案装饰效果 (图2)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梅花纹
(图3)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龙纹 (图4)文字纹样“金玉满堂”
剪纸贴花作为陶瓷装饰技法之一,其制作工艺,是以剪成的纸花在坯体或施底釉贴上伏平整,施釉后把纸花剥去,而后烧制而成的。这种方法吉州窑制品上曾大量使用,平定柏井窑中也有,四川荣昌陶器现仍沿用。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其工艺是在成型的器胎上先贴纸花,再施黑釉,最后再揭去纸样高温烧成,也有先贴纸样,后施黑釉,再揭去纸样,于图案细部辅以剔刻等技法的。吉州窑的剪纸贴花装饰,在施釉方法上与木叶纹、玳瑁斑等天目类瓷器一样,大体有三种类型,即:浸釉、吹釉和洒釉。其剪纸贴花工艺大致有两种方法 : 一种为单色剪纸(图5),另一种为双色剪纸。这只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的剪纸工艺的则是前者。单色剪纸制作过程较为简单,即将剪好了的图案贴于器物坯胎上,施一层黑釉,待釉干后再剔掉剪纸,显出的图案与胎色泾渭分明,随意简朴。早期的单色剪纸以团花为主,并不是特意针对陶瓷器物所做的装饰。其素材来源于民间的市井生活,如民间剪纸中的鞋花或帽花。但该剪纸图案内容简,单缺少变化,因此为了使剪纸图案不显单调,窑工们又运用多种手剪,在剪纸图案的细部加以描绘或刻划,使图案更显生动,其工艺简单明了,风格质朴爽朗。双色剪纸,其制作过程为:先在坯胎上施一层含铁量高的黑釉,将剪纸图案贴在茶盏的内壁,再施一层含铁量低的淡黄色釉,然后揭掉剪纸,显出底色纹样,入窑1300℃左右烧成。由于底釉与面釉色调不同,既有细微的区别又和谐统一,烧制中相互渗透,烧成后釉色浓淡相衬,在浓黑的底釉上呈现出浅淡的剪纸纹样,富有天然意趣,流露出浓郁的民俗气息。
(图5)吉州窑黑釉单色剪纸贴花
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作为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窑场,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以其独特的魅力,创造出了为其所独有的美学价值。它是工艺美术中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达到高度统一的范例,深深影响着后人的审美情趣和创作意识。
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其无论是内涵吉祥寓意的文案还是中国传统的剪纸贴花艺术,都一直延续到了今日,并皆运用到了现代的各种设计中(图6)。这些充满魅力的装饰艺术都深深根植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体现时代特色的同时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与精神。
如在特仑苏新的产品包装中,“燕”、“鹤”、“鱼”、“梅花”等剪纸造型的运用。造型大胆夸张而不失神韵。可以说该设计中的剪纸与吉州窑黑釉陶瓷中的剪纸贴花装饰拥有着相似的审美观念和相通的文化底蕴。两者的剪纸纹案皆赋予着美好的寓意,传达着普通人民的内心的期许与夙愿。它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的关联,亦更是对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
(图6)剪纸与吉祥纹案在现代商品中的应用
四、结语
吉州窑创烧的黑釉剪纸贴花瓷器,是古人通过劳动实践所得到的智慧结晶,是民间剪纸在陶瓷上的应用与发展。它体现了吉州窑陶工们对陶瓷工艺的精通,其体现的审美价值与传统文化为后世所沿袭。其无论是创制工艺,还是其中所体现的中国艺术精神,皆值得为后人所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会安 . 中国陶瓷 [J]. 井冈山大学2011年第10期。
[2]彭明瀚.雅俗之间—品读吉州窑.南方文物[J].2007年第2期。
[3]李建兰.南方文物[J].2007年第4期。
[4]李家治: 《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M],科学出版社,1998,第 232 页。
[5] 王宁主编: 《吉州永和窑作品集》[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第 1 页。
[6]周汉新、李海林.论吉州窑的剪纸贴花艺术.陶瓷研究[J].2010年第4期。
...